點亮建筑新夢想
LIGHT BUILDING NEW DREAM
企業(yè)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
對話崔嵬:BIM是建筑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必然選擇 二維碼
第九屆中國建設行業(yè)年度峰會于6月29日在古都西安順利召開,施工專題論壇作為峰會的重要模塊,圍繞“新建造·開啟智慧未來”展開,吸引了來自全國500余位行業(yè)嘉賓的參與。中建一局集團第五建筑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崔嵬先生在會上針對該局在BIM體系建設方面的歷程與經驗進行了精彩分享。會后,《新建造》雜志也很榮幸的采訪到了崔嵬先生,針對其個人對BIM的看法、過程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人才發(fā)展的建議等內容做了詳細采訪,以下為采訪內容實錄。
一、從剛接觸BIM技術到現在,您對BIM應用的認知發(fā)生了哪些改變? 眾所周知,BIM即建筑信息模型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,它是基于建筑工程項目整個過程的詳細數據來建立建筑模型的,利用建立的3D建筑模型模擬建筑物的真實參數對項目進行設計、施工到物業(yè)運維的各個模塊。隨著近年來在各大項目上的持續(xù)推廣及應用,BIM技術已然成為我國建筑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必然選擇。我最早接觸BIM是在2012年,總體覺得非常震撼,能夠有這樣一項技術進而實現從二維的CAD變成三維的信息模型,跨度還是很大的。那時的BIM理論還沒有特別成體系,單純僅是一項技術,還涉及不到應用層面,僅在直接使用層面作為一種工具去使用。從2013年到2015年,業(yè)內一直在探索如何去應用BIM技術,給項目帶來更大的價值,直到現在真正感覺BIM不再只是一種建模工具,或是一個簡單的三維模型,它更能賦予項目、企業(yè)乃至整個建筑行業(yè)更多的意義?,F在的4D、5D,甚至是6D,都是在對BIM技術進行應用方面的升級。
二、在這種認知轉變的過程中,您有哪些體會?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,對于所處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都會帶來革新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,“互聯網+“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,建筑業(yè)革命也正在加速發(fā)展。在這個趨勢下,行業(yè)各層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想要實現BIM技術的應用落地,一定需要以具體的項目應用為依托,以及管理者管理思維的轉變。如何實現從接受到認可,再到落地,這中間還需求漫長的時間以及更多項目的應用做驗證。我們面對的層級也不僅是技術層級、建模層級,還有管理層級,可能還要到班組層級、工人層級等所有流程。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,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現階段還無法讓所有人認可并接受BIM技術,但是如果隨著成熟案例的逐步增多,大家就對BIM也不再陌生,那可能就像當時做CAD一樣,經歷從接觸到了解,再到慢慢掌握并接受的一個過程。
三、您剛才也提到了CAD技術,與其相比,您認為BIM技術在項目上核心解決的問題是什么? BIM技術更大的價值體現在其對數據信息的呈現形式和深度分析上,我認為BIM應用核心解決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,包括信息傳遞的問題。CAD是施工企業(yè)最早也是打交道最多的數字化應用。最早接觸CAD是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,那時這項技術已經相對推廣成熟了,其應有價值已經得到了行業(yè)的認可,但也由于它所涉及的系列問題,以及這些問題真正去現場該如何解決并不清晰,使得整體應用的效果受到了限制。然而對于BIM技術而言,它主要有以下兩點優(yōu)勢: 第一,內含海量項目各類數據,這些數據經過BIM模型作為載體不斷的豐富與傳遞,發(fā)揮出了更大的價值。同時,還可以將信息數據模型和管理行為模型進行匹配,優(yōu)化現有建造過程管理理念及內容,最終促進管理模式的變革及創(chuàng)新。 第二,可以實現工程項目上各崗位人員的協同與溝通,以建筑信息模型為基礎,為工程人員的交流與溝通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臺。 總而言之,對BIM技術的研究與應用,可以推動行業(yè)管理模式的革新,是實現現階段一些復雜流程升級再造的有效手段之一。以參建方的資料管理為例,我們項目的建設過程存在非常典型的中國特色,參建各方包括施工總包單位、監(jiān)理單位、設計單位,甲方等,都有一套自己的監(jiān)管流程。針對項目的驗收確認、現場記錄的留存、質量整改問題的過程記錄,甚至是會議記錄、施工日志等各類資料,通過BIM平臺實現實時上傳下達,可以替代冗長的項目會議,消滅掉層層的報告制度,進而減少管理成本和人員精力的投入,規(guī)范資料管理,提升項目信息的透明度。
四、目前項目應用BIM技術仍存在一些阻力,您認為項目推動BIM應用的阻力主要有哪些? 我認為最主要的阻力應該是對于BIM價值的認可以及應用能力的欠缺。不管是上級的管理、政府的政策、甲方的要求,還是自身能力提升的需求,對于項目或個人而言,如果不與時俱進,持續(xù)學習提升,遲早有一天會被淘汰的?,F在更多年輕的項目經理脫穎而出,他們吸收知識和對BIM的學習理解程度是很深刻的,也確實看到他們對BIM的觀念是在逐步改變的。另外,核心數據的保密隱私性是管理者非常關心的。比如說一些商務數據,以及對這套系統(tǒng)的不確定和不信任。隨著競爭逐步市場化,大家對于成本競爭幾乎是透明的,在這種完全透明的情況下,能不能把成本精細化管理用到極致,體現出來的就是更大的競爭優(yōu)勢。所以商務一定是現在乃至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環(huán)。 舉一個我們在BIM應用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案例。該項目是一個需要強勢履約的醫(yī)院類型的項目,應用BIM技術后,在建設速度方面創(chuàng)造了新的記錄——至少24個月的工期,我們實際僅用了17個月就完成。這期間絕對是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去做BIM應用的,當然最后的應用成果也是被大家都認可的,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比如施工現場的工序管理以及綜合深化設計,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得到各方的確認,并針對確認后反饋的各類信息進行實際業(yè)務調整。由于項目參建方及專業(yè)分包眾多,需要協調的任務工作量也隨之增加,為了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,更多的工作也會擠壓到我們BIM團隊上來,所以設計及管理工作前置的思維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大家圍繞同一個模BIM型說話,認可它的價值,理解彼此的工作觀念和工作方式,彼此同化,這其實是一個互相學習融合的過程。 這個案例使得我感受到想落地應用BIM技術確實困難重重,但真正落地后帶來的價值也是極富有成就感的。所以我們要堅信,隨著行業(yè)對BIM技術的不斷研究與探索,一定會將目前存在的問題逐一破解,讓BIM應用在工程建設領域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。
五、作為行業(yè)的龍頭企業(yè),您覺得中建一局集團對BIM技術的推進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? 中建一局集團在對于各類高新技術,包括現在這種新興的建造形式,都是以一種開放擁抱的態(tài)度去嘗試、去實踐。我們的發(fā)展也正是伴隨著軟件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在不斷更新迭代的,新技術與施工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其實就像雙螺旋一樣,相互促進,不斷進步。 以BIM為例,我們是有體系的去推進,并對BIM技術的發(fā)展有一整套規(guī)劃和思路,并在不斷的總結中優(yōu)化升級。這種升級主要是相對于市面上的各項技術應用情況持續(xù)進行對比分析,并基于它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做積極探索的過程。但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是多樣化的,包括現在市面上已有的各類軟件、各類平臺、各類應用插件等等,它們的特點各不相同,想要把它們利用好,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學習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會把各項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和分析,使得我們的應用指南不斷從薄到厚,由簡到精。 所以我認為中建一局集團這種有體系的推進對于整個行業(yè)來講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,尤其是在項目上給予的支持力度,一方面讓各個項目應用這種技術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,另一方面能夠為更多年輕人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,培養(yǎng)大量BIM技術應用人才,在行業(yè)上樹立了較好的應用典范及氛圍。
六、采訪的最后,請您給年輕人在BIM發(fā)展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寶貴的建議。 隨著BIM技術在全國的持續(xù)推廣及應用,BIM應用復合型人才也存在嚴重不足的現象。對于年輕人而言,這正是要抓住機會持續(xù)學習的時刻。 互聯網打破了各行業(yè)之間的邊界,如果建造施工這個領域的邊界也被突破,一方面絕對會讓很多企業(yè)和各崗位人員感到強大的競爭壓力,另一方面也會提供更具誘惑力的人才崗位。所以從個人的發(fā)展機遇上來講,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把握現在的機會,以更長遠的發(fā)展目標去看待現有的發(fā)展問題。除了要深入了解BIM的理論知識,掌握核心的BIM軟件并熟練操作外,還必須有足夠的工程建設經驗,只有這樣才能在具體工作中結合企業(yè)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BIM應用方案來滿足企業(yè)的需求。所以一定要把當下的先進技術做扎實,著眼于未來,綜合全面的發(fā)展,這樣才可以在未來競爭中勝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