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亮建筑新夢想
LIGHT BUILDING NEW DREAM
企業(yè)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
BIMBOX | 軒轅弓廣聯達BIM5D 二維碼
這是我們BIM軟件江湖系列的第五期,這個系列的節(jié)目,不是去夸獎或者批評某些軟件,而是通過對不同軟件商的分析,了解他們看待BIM的角度,從而給你一些更高層面的思考。 這次,咱們把視野放到國內,來看一家你好像很熟悉,又有點陌生的公司——廣聯達,以及它的BIM5D。 提起廣聯達,你也許馬上能想起來造價和算量,這也是它留給絕大多數人的直觀印象。 這家創(chuàng)立于1998年的公司,創(chuàng)業(yè)前15年都在做一件事情:把工程造價電算化在全國普及。這15年,它專注于服務一類人,就是工程造價人員。 2013年之后,廣聯達從點對點的功能軟件提供商,開始向建設領域的互聯網平臺商邁進。涉足到的領域很廣,包括造價、大數據、征信、金融等等,開發(fā)出了70多款應用。 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它在BIM領域的核心產品,BIM5D。 這個軟件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,然后直接推向市場的,而是在實際的工程項目里一點點被磨出來的。 廣聯達在2008年開始成立BIM研究中心,后來到了2010年,開始建造自己的二期辦公大廈,它希望借助這個的機會,把這兩年對BIM的研究落實,打磨成一批好用的軟件。 這個過程中,同時作為設計者、業(yè)主和施工管理者,團隊積累了大量實際需求,并把這些需求寫成一行行的代碼。 2012年,廣聯達中標了廣州東塔項目,這是它第一次把BIM技術應用到超高層建筑的施工建造中,利用之前的BIM軟件雛形,為東塔項目深度定制了一套基于BIM的施工管理系統(tǒng)。當時這套系統(tǒng)的名字叫GBIMS。 項目成功后,廣聯達認為這樣深度定制的系統(tǒng)過于龐大復雜,不適合解決其他中小型項目的通用問題。 于是,廣聯達剔除掉一些和BIM沒有強關聯的功能,把碰撞檢查、模型瀏覽這樣的功能單獨制作成免費的軟件。抽離出一套通用性比較強的軟件,命名為BIM5D。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,廣聯達開始提出「輕量化」的理念,簡單來說,就是通過分析目標用戶最高頻的需求,給他們提供最大程度上簡化的軟件。 這個理念一直貫穿廣聯達的產品、服務和培訓體系,直到今天。 現在BIM5D的最新版本是3.5,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,我們在這期節(jié)目的最后會也給你提供下載。 在正式給你講這款軟件之前,咱們得先說說關于BIM的一個認知問題,你需要帶著這個問題來看后面的內容:我們得到一個BIM模型之后,下一步該怎么辦? 目前有很多的宣傳是這樣說的:利用協(xié)同和可視化,做出一個BIM模型,一鍵算量,導入到其他軟件進行分析模擬,再做上一套施工動畫,剩下的就是工人兄弟們按照模型去施工,項目完成后,把模型交給甲方,做后期的運營維護,一個全生命周期BIM應用就這樣誕生了。 現實卻遠遠不是這樣,BIM在中國花了十年的時間,無數的公司用真金白銀砸出了實實在在的教訓:優(yōu)質的BIM模型,僅僅是剛剛開始,設計階段之后還有龐大的工作需要人們去完成。 如果希望后面的事情都能「自動」完成,那最后只能得到一個看起來漂亮的三維模型。 我們來看看廣聯達BIM5D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。 首先你要知道,BIM5D不是一款建模軟件,它不能像Revit那樣創(chuàng)建BIM模型;它也不是造價軟件,不能完成BIM算量這樣的工作。 BIM5D有著非常清晰的定位:它的核心服務對象是施工總包單位,核心服務的業(yè)務是施工管理。 它的功能,是把項目的合同、質量、進度、成本、物料這些信息,關聯到已有的BIM模型上,實現這些信息更高效的管理。 BIM5D的軟件架構叫做「三端一云」,即PC端、手機端、瀏覽器端,以及BIM云服務?!溉恕褂身椖恐胁煌娜藛T分別使用,云服務則是在后端支撐它們之間的數據存儲和傳遞。 這三端,在不同的角度回答了「有了模型,下一步該怎么辦」這個問題。 下面咱們分開來說說這三個模塊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。 PC端 這個模塊是安裝到電腦上的,項目中主要人員都可以使用它。它回答的問題是:「項目該如何施工」。 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導入模型。 一種是直接導入:通過插件或者IFC的方式,導入建模軟件里的模型。像Revit、犀牛、sketchup、Tekla等常規(guī)建模軟件都可以直接導入。這種方式適合于純技術人員使用。 另一種是通過算量軟件間接導入:以土建項目為例,可以在Revit里通過GFC插件導入到廣聯達自己的土建算量軟件GCL中進行算量,再通過算量軟件導出到BIM5D。如果有商務人員參與了算量工作,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導入。 不同專業(yè)、不同樓層的模型可以在建模的時候提前劃分好,甚至可以從不同的建模軟件導入各專業(yè)的模型,再整合到一起。 光是導入3D模型沒有什么用,對于施工階段來說,3D模型相當于一個空的Excel表格,你還得把信息填到這張表格里,對于施工方最有用的信息就是成本數據。 這一步可以導入兩種成本數據,一是合同預算——也就是按照合同可以在甲方那里拿到多少錢;二是成本預算——也就是我要花多少錢。 導入后,需要手動進行數據匹配,就是把清單中的成本信息,逐個對應到模型的構件上。 這一步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作,盡管BIM5D提供了一些篩選機制來提高效率,還是需要操作人員對BIM模型有著深入的了解,同時具備足夠的專業(yè)知識才能完成。 如果之前已經有商務人員在廣聯達算量軟件中套過做法,然后導出模型到BIM5D,那這一步的預算信息是可以自動匹配的。 到這兒還沒完,咱們接著用Excel表格的比喻,現在我們每個格子里都填進了成本信息,但這些格子是隨機和混亂的,沒法進行統(tǒng)一管理。還得把這些格子按照一定的規(guī)則來排序,這個規(guī)則,就是時間。 下一步,就是導入和時間相關的進度文件。BIM5D支持斑馬進度和微軟Project兩種格式的文件。 這一步同樣需要進度和模型的手動關聯。可以先關聯構建再劃分流水段,也可以直接關聯到劃分好的流水段上。 除了上面這些,PC端還可以導入一些其他信息,比如合同文件、變更資料等等,用于后面的管理。 回顧一下,我們導入了3D模型和構件屬性,告訴計算機「這個東西是什么」;接著把每個構件都關聯上成本信息,告訴計算機,「這個東西我花多少錢,能拿多少錢」;最后把每個構件都關聯上進度信息,告訴計算機,「這個東西在什么時候是什么樣的」。 這3D模型加1D進度再加1D的成本,就是BIM5D的含義。 在比較復雜的錄入完成之后,后續(xù)的工作,本質上都是利用軟件的自動歸類和匯總運算,來任意提取某一群構件、某一段時間里的成本信息,用人話來說,就是:「哪些東西,在某段時間是什么情況,要花多少錢,可以要來多少錢。」 咱們來簡單歸納一下這些信息的應用場景:
此外,光是知道成本還不夠,怎樣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證質量,也是通過PC端來進行設計的。再用人話來說,就是「為了讓這些東西花這些錢能成這個樣子,具體該怎么做」。 舉兩個例子:
PC端的主要功能先說到這兒,咱們再來看看移動端。 這一端是手機上的app,主要由現場施工人員使用,它回答的問題是:「項目實際施工的怎么樣」。 施工人員和工長,可以把現場的質量和安全問題,上傳到云,便于PC端和瀏覽器端查看。 這些問題也可以發(fā)送給責任人,在整改后得到反饋,形成一個在線任務系統(tǒng)。 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功能,可以查看構件屬性、工程量等信息,這個二維碼由PC端自動生成,可以打印出來貼在構建上。 另外,新版的app也可以查看推送到手機上的標準化工藝庫,作為施工指導。PC端發(fā)布的構件跟蹤和流水任務也會在手機端同步推送,指導一線人員的工作。手機端可以把不符合工藝管控的數據作為預警,在線反饋給相關負責人。 最后是瀏覽器端 它又被稱為駕駛艙,形式是一個網頁,通過用戶組來控制不同人員的訪問權限。主要是由項目經理、總工等管理者來使用,它回答的問題是:「項目最近的整體狀況怎么樣?」 前面說到PC端和手機端把數據上傳到云,這個駕駛艙,就是從總體上來查看這些數據的。 管理者不需要單獨安裝軟件,就可以在瀏覽器上查看以下信息:
上邊說到的PC端、瀏覽器端和手機端,聽起來像是獨立運行,實際是在很多功能上都是一直保持協(xié)同的,比如構件跟蹤、質量安全管理。 總體上你可以粗略的理解為:PC端通過預演施工來建立任務,手機端執(zhí)行任務并反饋,瀏覽器端查看總體的任務進展。這也是為什么背后需要BIM云服務的原因。 以上是BIM5D這個軟件的功能,這些內容只是一個總體介紹,軟件還有很多的細分功能,就不在這里一個個說了,節(jié)目的最后會留一份最新版的軟件使用指南給你。 今天的軟件江湖之旅還沒有結束,我們最后來通過BIM5D看看廣聯達這家公司眼里的BIM。 BIM5D不是設計軟件,和Revit這樣的建模軟件天然不是競爭關系。 它的核心功能是「利用模型管理項目」,處理的核心數據是「進度、成本、質量等管理數據」,核心用戶是施工總包單位。 比起設計階段的BIM應用,這幾點其實是進入了BIM應用的深水區(qū),只懂建模、不懂施工的人很難使用它。 一旦進入這個深水區(qū),就會有不少人本能的感到抵觸。很多人還是希望要么不要用BIM,要么用簡單、炫酷、萬能的BIM。 在中國以往的施工BIM嘗試中,所有相信「BIM萬能」,「上了BIM馬上就能看到效益」這些說法的企業(yè),無一例外都白交了學費。因為他們沒有正視實施BIM的難度。 你要知道的一點是,施工方如果想要提升管理水平,更好的控制成本,不發(fā)生改變是不可能的,不管這個改變是BIM帶來的,還是其他東西帶來的。想要改變,就需要在管理模式甚至是工作方式上進行變革。比起「什么都不做」,做任何事都會帶來麻煩和抵觸。 BIM帶來的管理方式的改變,是「價值大,但變革也大」的。 而BIM5D嘗試去做的,是用「輕量化」的理念,小步快跑的辦法,把比較大的變革拆分成一系列變革比較小的子任務,讓變革對于項目中的各個角色,都來得溫柔一點。 如果之前對BIM5D有所耳聞,你可能會覺得5D動畫和施工模擬是它的核心功能,好像所有人費力做一個模型,就是為了出一個動畫。 實際上,模擬動畫是一個副產品,重要的不是動畫本身,而是它所代表的,每一個時間點項目進展和資金狀況的預演。 那再進一步追問:反正現場也會改變,那施工模擬又有什么用呢? 很有用。比如你說項目成本要控制在3000元每平米,這是個沒有操作性的指標,怎么操作才能達成每平米3000?這次如果沒達成,下個項目能達成嗎?在沒有模擬的時候,只能靠經驗。 模擬的作用就是讓所有人都看的到、看得懂未來項目的情況。在達成一致的前提下,用上述的三端協(xié)同,來向著這個預演的目標行動。 變化是一定會有的,出現了變化,可以和模擬進行對比,進度延誤了多少、預算超了多少,有一個評價的基準。這些變化和評價也會作為數據被保留下來,成為公司不斷調整和改進的重要參考。 這就說到了從用軟件的人,到整個企業(yè)實施BIM的價值關系了。 你會看到,廣聯達建議的BIM實施是這樣一個三層的邏輯: 首先,先是在「崗位級」這個層面,比如PC端的成本管理,手機端的任務列表,對于每個具體的使用者,做的還是原來的事,只是換了工具。用手機實時發(fā)送現場情況,接收指令,總比開會、寫報告要方便的多。這一步,先不談BIM全項目應用,讓基層人員都能感覺到新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。 而像模型深化和維護這樣的工作,廣聯達則是建議在現階段不加重原來人員的負擔,增設新的BIM部門和崗位,專人專職。 下一步,這些技術人員持續(xù)的工作,會把可分析的信息,源源不斷提供給項目管理者,讓他們更清晰的掌握項目整體情況——這些信息在以前也有,只不過是離散、滯后和低效的。有了這些信息,項目管理者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和安排,就有了「項目級」的BIM應用。 再下一步,這些數據經過多個項目的實施和積累,最終會成為整個公司的數據庫,包括資金走向、利潤分析、成本控制優(yōu)化等等,它們被軟件和云加工匯總,成為「企業(yè)級」BIM實施的基礎。 這些數據,必須是從每一個人、每一個部門、每一個項目,一點點積累和匯總上來的,它們才是企業(yè)應用BIM獲得的真正財富。 這個觀點,在我們的BIM千人千語節(jié)目第二期中,飛揚先生作為一線施工管理人員,做了很詳細的解釋。?BIM千人千語 | 老鐵,BIM的落地沒那么容易! 廣聯達在基層用戶體驗方面持續(xù)投入研發(fā)成本,也是因為,想讓施工BIM這條路走通,本質上還是靠人。只有人把軟件用起來,才能有數據產生,進而產生更大的價值。 從上而下的推行,從下到上的實施,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小步快跑,逐層達成企業(yè)的BIM落地,這就是廣聯達公司眼中的BIM之道。 這次,BIMBOX收集了很多針對廣聯達和BIM5D的問題,走訪了廣聯達公司。通過和工程師們的交流,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認真和誠懇。我們提出不少用戶反饋的問題,有一些比較尖銳,他們也都正面回答。 其實很多市場上的反饋和抱怨他們都知道,只不過軟件的迭代和改進需要時間,代碼是一條一條敲出來的,每次一更新都少不了用戶的反饋,也凝結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心血。 這些問題和廣聯達給出的解答,我們放到下一期來給你細說。 |